卡拉OK:消费抒情的主体幻象

2020-12-28


卡拉OK源于日本,不久之后即侵入到台湾、香港、韩国和中国大陆等地。一个这么简单的机械设备竟然风行于如此之多的国家和地区,这的确令人惊奇。这种机器的首要意义是发现了人们的歌唱欲望。如果没有卡拉OK,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如此盼望一展歌喉。歌唱与抒怀言志之间的关系埋没已久,引吭高歌的古老激情隐藏于内心深处。卡拉OK打开了禁锢人们的枷锁,歌唱终于回到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流行歌曲风靡之后,卡拉OK进而将抒情形式从“听”转向了“唱”,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对于许多人说来,“唱”是一种远远超出了“听”的享受。来自自己胸腔与喉咙的歌声无论如何比耳朵接收到的歌声珍贵。许多时候,人们对于自己歌声的质量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表现自我”——这个源于某些激进诗人的口号因为卡拉OK而意外地突然实现了。卡拉OK自动地清除了一切障碍而将歌唱变为一种机器对于歌手的伺候。机器将歌唱从职业歌手那里夺回,五音不全的人也拥有了上台表演的勇气和机会。卡拉OK彻底调动了人们演唱的积极性,许多人固执地把麦克风握在自己的手中久久不愿意转让给他人。这时人们不会想到,这是电子技术和机械性能规定的抒情,技术和机械才是歌唱之中的真正主角。由于电子机械设备的衬托,一个虚幻的强大主体就这样建立起来了。粗砺的歌喉经过卡拉OK的技术处理光滑了许多,机械直接地改善和扩充了人们的身体器官,并且不顾一切地将音量扩大到震耳欲聋的程度。 


    卡拉OK一方面完成了主体幻象,消费恰是完成主体幻象的具体步骤。卡拉OK歌舞厅通常是酒店的依附部分。这是宴会之后的娱乐场所,或者是寂寞旅人的消遣之地。这种世俗的气氛当然只适合流行歌曲,这里的音乐早就与身穿晚礼服的指挥家和辉煌的大型交响乐分道扬镳了。卡拉OK周围的消费活动将抒情艺术改造为无伤大雅的娱乐。因为某一首风格忧伤的歌曲而悲哀,或者因为某一段情意绵绵的对唱而心猿意马,这都是糟糕的表现——这里的抒情已经空洞化了。 


    这时,表演的快感远甚于悉心品味歌曲。流行歌曲多半是一种现有心情的收集;一种没有新意的感叹与倾诉。计算机程序编出来的节奏规约了人们的内心起伏。人们的抒情如同受制于统一的口令。就在诗人们竭力地摆脱雷同、向往独特的时候,卡拉OK已经在技术与机械的协助之下建立了风格一致的抒情帝国。